2012年,在第28届“国际天文联合会”会议上,一批苏绣作品脱颖而出,迅速成为全场的焦点,吸引了众多目光。
这组作品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赢得了国内外专家们的一致推崇和高度赞扬。中央电视台也特地对作品的创作者进行了深入报道。
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发微博点赞:“她为世界带来了奇迹。”
美国航天局也注意到了这组作品,多次主动联系她,开出高价想要购买,但她坚决拒绝,态度坚定,毫无商量余地。
她就是陈英华。究竟她是怎样的一个人,拥有如此非凡的能量?又是什么样的刺绣作品,让无数人为之惊叹、追逐呢?
1973年,陈英华出生在苏州镇湖的一个苏绣世家。家族祖辈传承了四代苏绣技艺,从小就在浓厚的刺绣氛围中长大。她渐渐被那些五彩斑斓的丝线吸引,更羡慕那些能随心所欲在布上绣出栩栩如生花鸟虫鱼的绣娘们。
展开剩余90%年幼的陈英华跑去央求母亲教她绣花。
母亲看到女儿稚嫩的脸庞上闪烁着光芒,心中无比欣慰:孩子虽然小,却已懂得欣赏苏绣的美。便马上答应,递给她一根针,让她自己“戳”着玩。
小小的陈英华认真模仿大人的动作,一针一线地“绣”起花来。
母亲被她认真模仿的样子逗得笑出声,但心中却不忍心让她继续走这条路。
母亲清楚苏绣的艰难。
虽然苏绣历经两千多年传承至今,成为中国刺绣的代表,但纯手工工艺对人的耐心和专注力要求极高。工序复杂、产量低,远远无法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相抗衡。再加上绣品题材狭窄,前景令人担忧。
母亲轻抚一幅绣品上的鲜艳花朵,叹息道:苏绣的未来,恐怕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走向终结了。
“啊!”陈英华突然惊叫一声。
母亲循声望去,发现小女儿的手指被针扎破了,鲜血滴落在织布上。
母亲赶紧上前,心疼地擦去她脸上的泪水,为她消毒包扎。
“要不你去和小朋友玩吧,别学这个了,看你都受伤了。”母亲劝慰道。
“不,我要学,我喜欢!”陈英华眼含泪水,举起包扎好的手指,嘴巴撅得高高的,固执满满。
“你手被针扎了,以后还会更多,你不觉得疼吗?”母亲轻抚她的脸,关切地问。
她摇头,坚定地说:“我不怕,我喜欢绣花,我一定要学会。”
母亲笑了,心想或许只是孩子的倔强,一时兴起。于是换了个方法,希望她能知难而退。
“好吧,既然手不能持针,就先学分线吧。”于是开始教她如何把丝线细分。
分线即将细如发丝的丝线再细分成四分之一、八分之一,甚至更细,既考验兴趣,也需极度耐心和细致。很多人光是这一项就望而却步。
小小的陈英华坚持不懈,手指僵硬、身体疲惫,但仍不停歇。小伙伴喊她去玩,她也毫不动摇。
当她带着第一幅“作品”开心地递给母亲时,母亲心里充满了欣慰,看到女儿的热爱、天赋和坚持。14岁那年,母亲正式收她为徒,倾心培养,为了实现女儿的梦想,也为了让苏绣得以发扬光大。
母亲对她的要求极为严格,几乎苛刻:每日十几个小时的反复练习,绝不松懈。
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
陈英华刻苦钻研,细致观察,专心揣摩。她的刺绣技艺渐渐精湛,学有所成。无论是花鸟虫鱼、山水风景,还是人物肖像,她都能用针为笔,布为纸,线为墨,尽情挥洒创意。
她初露锋芒是在18岁时,协助舅舅绣制一幅黄山作品。
这幅作品难度极高,要表现黄山的雄伟气势和缭绕云雾,许多老手不愿接手。陈英华淡然道:“反正就是绣,尽力做好。”
这次成功让她在镇湖一带声名鹊起,年仅18岁的她不仅继承了传统苏绣,还大胆突破题材限制,把中外绘画和摄影作品都生动绣出。当地人纷纷称赞:“这姑娘不简单!”
2003年,故宫大修,众多古代刺绣文物受损严重。专家们焦急:这些珍贵文物若无法修复,国家损失难以估量。
有人想到陈英华。她慎重考虑后,决定接受挑战。
“孩子,这些都是国家文物,责任重大,万一出错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家人担忧万分。
“我会小心的。”陈英华镇定回应。
母亲坚决反对:“你技艺虽好,但那些古针法早已失传,绣品也老旧,要做到‘修旧如旧’难度极大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她坦然说。
“你有把握吗?”母亲紧锁眉头。
“没有。”陈英华诚实回答。
“那你为何接下?”母亲震惊。
“我会去学的。”她坚定道。
母亲只能无奈,知女儿执着,只能默默支持,看着她日夜钻研修补技术。
日子里,陈英华时而泡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,时而赴清华美院学习绘画色彩理论,时而拜访前辈传承失传针法,反复琢磨和实验,直到信心满满。
她小心翼翼将一件乾隆皇帝赐予三公主的龙袍平铺在绣架上,细细端详。龙袍上八条龙神态各异,仿佛云中穿梭,龙鳞由数万颗米粒大小的珍珠构成,普通针线根本无法穿透。
她专门制作直径仅0.5毫米的绣针,并将丝线细分到1/8,才满足修复需求。
从此,几乎足不出户,专注于修补龙袍。
家人自觉成为她的后勤,端茶递水、照料三餐和按摩放松。
人们常挂念:“龙袍修得怎么样了?陈英华还好吗?”
绣完龙头和云朵后,接下来是龙鳞。
那四万颗米粒大小的珍珠,普通人看几分钟就头晕,陈英华却日复一日耐心凝视,赋予它们生命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千余天后,一件清代米珠龙袍终于完美复原。
当她将这件皇家气派、与原物几无差异的龙袍展示时,家人满眼欣喜,心中长舒一口气。
能者多劳,接着她又修复了故宫百余件珍贵刺绣文物。
中央电视台、江苏卫视等媒体纷纷报道她的贡献与作品。
“陈英华,你终于成功了!”
“现在你名扬天下,成了‘刺绣大师’!”
“成为大师了,是不是可以休息了,或者去教书了?”
“奋斗这么久,也该放松了吧。”
朋友和家人这样说,她只是笑笑未答。
大家好奇,明明应当高兴,她为何笑容背后藏着一丝忧郁?
那个夜晚,陈英华辗转难眠,满腹心事。
她来到绣坊,望着柜中琳琅满目的奖牌和奖杯,心中满是疑问:苏绣的未来在哪里?如何才能不负母亲嘱托,让苏绣真正发扬光大?苏绣的题材又该如何突破?
她感到无助,裹紧衣服走到阳台,仰望夜空中闪烁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