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春晚的舞台上,杨赤深情演绎的《盛世梨园美》,为观众揭开了京剧那厚重的历史与艺术底蕴。京剧,这项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艺术,曾在某些时刻几乎被遗忘,但这一天,它再一次走入大众视野,讲述着属于它的悠长故事。
从少年时代起,杨赤便将京剧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与信仰,并不断投入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精进技艺。2017年,作为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,杨赤登上了春晚的舞台,那一瞬间不仅是杨赤的荣耀,更是整个中国京剧界的集体荣光。令许多人意外的是,这位京剧巨匠,竟也在某些时刻感受到生活的艰难。
春晚过后,杨赤似乎又沉寂于公众的视野之外。尽管在京剧界的威望和地位不可动摇,但若跳出这个圈子,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,知道他名字的人却寥寥无几。在如今的娱乐时代,京剧那种意蕴深厚、节奏缓慢的艺术形式,似乎与大众的需求渐行渐远。
展开剩余86%在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剧院,金碧辉煌的建筑依然上演着京剧,但前来观看的观众却寥寥无几。许多人或许会不禁想起杨赤的一句话:“现在国内已经没有一个京剧院能够自负盈亏了。” 这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京剧从辉煌到逐渐衰退的真相,也揭示了它在逐渐失去活力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。
曾经人山人海的京剧剧院,如今往往是门可罗雀,座无虚席的景象已成过去。往日热衷于京剧的年轻观众几乎消失殆尽,取而代之的是年纪偏大的老年人。京剧的多种流派,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危机。随着时代变迁,很多曾经热播的经典片段已永远停留在历史长河中。而如今,大部分年轻人沉迷于流行歌曲,甚至在与老一辈交谈时,对京剧表现出完全陌生的态度。年轻一代的不理解,成为了京剧日益式微的警示。
如今,京剧已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迅速吸引年轻人,而它的逐步衰退,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原因。首先,现代社会百花齐放,诸多娱乐形式层出不穷,京剧不再是唯一的选择。自清朝至民国时期,京剧凭借其既有音响又具视觉效果的独特优势,成为了大众娱乐的主要方式。然而,随着互联网和短视频的飞速发展,京剧这种节奏缓慢、时间长久的表演形式,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逐渐脱节。尤其是在当今社会,快餐文化的兴盛,使得短视频和快速消费的娱乐方式占据了人们的空闲时光。
此外,京剧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,表演的质量也不再稳定。曾经的京剧演员,视艺术为毕生的追求,杨赤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小时候,杨赤家境贫寒,唯一的娱乐便是收听收音机。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,他逐渐培养了对京剧的热爱。11岁时,杨赤如愿进入大连艺术学校,开始正式学习京剧。他刻苦练习,日复一日地磨练自己的技艺,尽管常常在训练中忍受着痛苦与泪水,始终没有放弃。
然而,今天的京剧演员往往缺乏这种专注与奉献精神。刘长瑜曾指出:“如今京剧界,很多演员追求名利,逐渐失去了艺术的纯粹。” 这句话揭示了现代京剧演员的困境:他们过于注重名声与商业化,忽视了艺术的本质。一个心无杂念、全力投入艺术的演员,才能创作出真正动人的作品。然而,在这种价值观的困扰下,观众也很难为此投入时间和金钱去观看。
京剧的演出,也逐渐远离了观众的日常生活。曾几何时,京剧演员经常到乡村去进行“下乡”演出,那时,乡亲们早早地带着小板凳等待着演出,剧场外的热闹场面成了京剧最好的时光。而如今,许多京剧演出只在城市的大剧院中进行,票价高昂,演出氛围冷清。越来越多的京剧演员,也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,认为只有在大剧院演出才显得有“格调”,这让原本喜爱京剧的普通观众望而却步。
与此同时,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,民众的思想逐渐开放,创新成为追求的目标。相较之下,京剧却一直停滞不前,未能进行有效的创新,逐渐脱离了时代的步伐。京剧的程式化和传统性,使得它无法与现代的娱乐需求相契合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京剧剧院的生存压力也日益增加。由于京剧演出的收入有限,许多剧院只能依赖政府资助才能维持运作。杨赤曾担任大连京剧院的团长,在他接手剧院时,剧院面临着极大的资金短缺,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具都难以凑齐。为了求得生存,他四处筹措资金,然而依然收效甚微。直到政府注意到剧院的困境,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,才使得剧院摆脱了困境。但这一现象也暴露了一个严重问题:京剧剧院对政府资助的依赖性过强,一旦政府撤回资助,剧院便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。
这种情形并非大连一地的特例。全国各地的京剧院都不同程度地依赖着政府的资助,正如李宏图老师所言:“北京京剧院每年获得数亿的资助,但却没有创排出真正打动观众的作品。” 若这种状况持续下去,京剧院的衰退只是时间问题。
为了让京剧重新焕发活力,有人提议创新传承的方式。王佩瑜作为新一代京剧传承者,便做出了很好的尝试。在她看来,要让京剧的传承持续下去,就必须打破“老龄化”的观众群体。通过参与电影《梅兰芳》的演出,以及在综艺节目中的亮相,她逐渐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。王佩瑜的努力,不仅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京剧,还让京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。
同时,京剧界也可以借鉴娱乐圈的明星效应,打造“名角儿”效应。通过这些名角儿与粉丝的互动,传递更多的京剧知识,吸引更多人关注与喜爱京剧。在这种良性循环中,京剧不仅能提升自身艺术水平,也能够带来更多的观众与支持。
然而,也有一些声音认为,将京剧与流行文化结合,是对其艺术性的亵渎。认为京剧应当保持其高雅与独立性,不应与大众娱乐产生联系。这种思维方式,也正是京剧日渐式微的原因之一。京剧,作为一项国粹艺术,其高雅的特点使其更应走进大众生活,走入普通百姓的心中。
最后,京剧的传承与创新,需要有一群愿意付出努力的引导者。梅兰芳曾在五四运动时期尝试对京剧进行改良,他为传统戏剧加入现代元素,为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今天,杨赤们接过了这一责任,他们不仅在舞台上传承京剧,也将京剧的精神带到学校、社区,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京剧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京剧不仅得以传承,更能焕发新的光彩。
总之,京剧的未来充满希望。它需要创新,但创新的前提是继承。只有在保留传统的精髓的基础上,敢于变革,京剧才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,永葆生命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